宝 丰 县 中 等 专 业 学 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就业面向、主要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教学计划等内容,如需要可加页)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代码:6603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机电产品的制造及机电设备的操作、自动化设备与生产自动线的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等。 表一:职业面向及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制造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职业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具备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营销和初步开发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相关机电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应用、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2.1公共基础知识 (1)掌握较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人文、道德和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2专业知识 (1)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具备编制机械加工工艺的初步能力; (2)了解典型机电设备的基本结构,具备钳工操作的基础能力、熟悉常用机加工设备的一般操作方法; (3)了解机械传动的基础知识,掌握机电设备拆装的基础知识; (4)掌握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基本结构、指令代码和编程技术; (5)了解与机电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机电设备和产品常用控制方式和技术。 3.能力 3.1通用能力 (1)具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 (2)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的方法能力; (3)具有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方法能力; (4)具有决策、迁移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方法能力; (5)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根据企业的发展及需求改造和革新原有设备; (6)较强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7)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8)人际交流及团队协作能力; (9)劳动组织能力。 3.2专业技术技能 (1)具备识读中等复杂机械零件、简单装配图样和电气图样的能力; (2)能运用CAD软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或电气图样; (3)具备机械加工和电工、电子操作的基础技能; (4)具备应用PLC改造机电设备控制方式的初步能力; (5)具备机、电、液、气联动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初步能力。 六、课程体系 (一)三年制教学安排总表 三年制教学安排总表见表二 表二:三年制教学安排总表(单位:周)
注:暑期职场体验、暑期岗位实践学时不计入总学时之内;其它一项合计2周时间为学期间放假时间。 (二) 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安排表见表三 表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进程表 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专业代码:660301 学制: 3年 专业编码:6603
注:1.带 ★ 号的课程为课外讲座课程;2.课程性质一栏:必修课用 ● 号表示,选修课用 ○ 表示。3.学时分配中的实践教学一栏指课内实践教学。4. 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填写表五。5.《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第9—考试及实训课结束周前开设。
(三)集中实践教学安排 集中实践教学安排见表四 表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 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代码:660301 学制: 3年 专业编码:6603
注:1.暑期职场体验、暑期岗位体验课时不计算在总课时之内。2.备注里请注明上课的具体周次。3.国防教育分为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共2学分。 (四)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布比例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布比例见表五。 表五: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布比例。
说明:1.理论课程学时=课内讲课学时=课内讲课周学时*教学周数。2.实践课程学时=课内实践教学学时+课外集中实践教学学时。3.本专业最低学分包含所有环节学分。 七、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根据省编标准按专业学生规模备齐本专业教师,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拥有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一名,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超过60%,90%以上专业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60%以上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主干专业课程均由本校专职教师任教。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室 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2.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应体现“校外实习教学性”。 (1)建立原则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企业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为目的,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共赢”的原则建立。 (2)功能要求 以培养学生的机电产品操作、PLC改造机电设备控制方式、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技能为主要目标。 (3)教学条件 为体现校外实习的教学性,专业教学团队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要求基地必须具有容纳150人的教学场所,同时还要求基地提供具有本专业知识的企业专家或技术能手2-3名承担教学任务,解决学生校外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校外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与要求
(三)教学资源 1.课程标准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制定课程标准。课程选定的教学内容应符合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要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处理好课程与专业的关系,防止单纯追求自身课程体系的完善;要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优化需要,并注意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与衔接,既防止疏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图书资料 (1)教材选用 建立教材选用制度,优先从国家和省两级规划教材目录中选用教材。教材选用注重实用,教材内容侧重当前行业主流技术并有一定的超前性,注重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纸质教材的结合,增加教材的新颖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灵活的学习中拓展本学科领域的知识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突出技能训练 ,鼓励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特色鲜明的专业课校本教材。 (2)图书配备 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的配备和开发,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推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 3.信息化资源 (1)开发“ 微课”资源。将微课应用于教学,更符合现今院校的学情。 (2)充分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平台,实现资源互动及虚拟仿真功能。 (四)教学方法。 (1)专业主干课程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推广信息化教学手段,拟建立和完善线上课程资源,开拓多种教师和学生课堂课下交流渠道。 (2)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点融入到各项目之中,在实训室内按项目(或任务)组织实施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以“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岗位技能培养的目的。 (3)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了虚拟仿真教学法,摒弃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在仿真实验室中利用仿真平台进行仿真模拟,虚拟仿真教学与工业机器人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摒弃了技能训练的纯操作、纯消耗型方式。 (五)教学评价 1.课程教学评价 组建教学评价小组,由校领导、督导组、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组成,每学年通过听课,并结合其他评教信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材理解、创新和改善等作评价记录,并将意见反馈给教师,向教师提出更好的要求。 2.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与反馈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监控评价办法主要如下: (1)教研室必须按照要求,组织力量对实践性教学的过程进行抽查、对实践性教学结果进行抽测。 (2)教研室主任检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及总结情况。 (3)指导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做好实习日志,并在实习结束时上交实习报告。 (4)教研室根据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责任人,并及时协调解决。 (5)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予以了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反馈、加强辅导。 (六)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质量建设、质量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人手,根据教学管理情况,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教学管理文件和相应的教学工作规程,并将教学监控与评价从课堂延伸到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实践教学等环节,以保证质量建设的有序性,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1、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反馈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新模式教学实施需要,在校、教研课程教学监控框架下,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1)教学前准备情况监控 教学前准备情况的监控主要包括青年教师上课试讲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培训制度以及教案检查制度等。教学前的监控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规范的教案及课件,定期组织专家对教案进行检查和进行优秀教案、课件评选,以监督教师备课和提高备课质量。 (2)教学过程中多方位监控 教学过程中的多方位监控主要内容有听课制度、中期教学检查制度、课程建设和期末教学检查制度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制度,能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教学后续监控 加强对教学后续过程考试的改革与管理,建立一整套的考试管理制度,对考试的各环节实施规范化管理。通过加强对考试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另外,实行成绩分析制度,每门课考试结束要求进行试卷及成绩分析,并按要求做出“试卷分析报告”,对试卷难易度及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认真总结。 八、毕业要求 1.所修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的成绩全部合格; 2.参加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并成绩合格; 3.毕业学分不低于163学分。 |